查看原文
其他

瘤腔内扰流装置WEB-DL治疗颅内动脉瘤

2015-01-27 月浓星曦 神外资讯

Ref: Papagiannaki C, et al. AJNR Am J Neuroradiol. 2014Nov;35(11):2106-11. doi: 10.3174/ajnr.A4028. Epub 2014 Jul 3.


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已经成为治疗颅内动脉瘤(AN)的重要手段,然而对梭形、宽颈或巨大型解剖结构复杂的动脉瘤,仅依靠标准的弹簧圈栓塞仍难以治愈,必须结合球囊、支架或转流装置方能达到满意疗效。双层编织型腔内桥梁(Woven Endoluminal Bridge-Dual Layer,WEB-DL)是一种自膨式、扁平形和双层镍网的瘤腔内扰流装置,用于调节瘤颈处的血流。WEB-DL的内外层之间由近、中和远三个结合点组成近端和远端两个腔,在DSA下表现为不透光标记物(图1)。血液经双层织网流入动脉瘤腔内,最终形成血栓。Pierot等曾将WEB-DL用于血管分叉处动脉瘤的治疗,证实其可行并获得良好的解剖治疗效果,应用结果在2013年的《Neurosurgery》上发表。法国Tours大学中心医院神经放射学科Papagiannaki等开展一项大型队列研究,进一步评估它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文章发表在2014年11月《Am J Neuroradiol》上。


从2011年6月至2013年10月由法国多家神经介入中心组成的研究团队,接收83例颅内AN患者进行WED-DL治疗。患者入组后记录其一般临床信息,AN位置、破裂与否、瘤体和瘤颈形态大小,mRS评分。术后1月通过DSA、MRA和CTA等随访动脉瘤复发情况,并再次评估mRS。


图1. WEB-DL形态示意图。


83例患者中,男性26例;平均年龄56±8.8岁。确诊有85枚AN。其中75枚(88.2%)为未破AN,4枚(4.7%)破裂AN,6例(7.1%)为复发AN。MCA-AN48枚(56.5%),Acom-AN11例(21.2%),床突上ICA动脉瘤8例(9.4%)。AN大小平均为7.4±1.4mm,<5mm者4枚(4.7%),5~10mm者73枚(85.9%),>10mm者8枚。瘤颈大小为2.6~9.5mm,平均5.6±1.5mm,瘤颈>4mm者共73例(85.9%)。


在全身肝素化下行AN栓塞,术后15例(18.1%)未行抗血小板治疗;44例(53.0%)接受单药抗血小板治疗1月;24例(28.9%)接受抗血小板和抗凝治疗。


在77例患者(82.8%)的79枚(92.9%)AN中WEB-DL成功释放置入动脉瘤腔(图2、图3)。6例未破动脉瘤患者释放置入失败。原因为血管过于扭曲导致WEB-DL难以就位,或装置显影不良,不能辨认分支血管的通畅性。这些患者均给予其他方式治疗(图4)。


63例患者(81.8%)的65枚(82.3%)AN在术后3~24月行影像学随访。37枚(56.9%)完全闭塞,23枚(35.4%)瘤颈残留,5例(7.7%)AN残留。


图2.AComAN未破宽颈动脉瘤使用WEB-DL治疗前(A)、后(B)的DSA片。


图3. A.MCA-AN宽颈未破宽颈动脉瘤治疗前DSA片;B.WEB-DL释放后即刻摄片。C.8月后DSA随访工作角度片;D.前后位片。


图4. WEB-DL治疗失败。A. AcomA未破AN;B. WEB-DL(箭头)不能经输送导管通过扭曲血管段;C.使用支撑导管后仍不能通过;D.最终采用球囊辅助栓塞成功。


9例(10.8%)出现围手术期并发症,导致永久性神经功能缺陷者3例(3.9%)。术后1个月mRS评分预后良好率96.1%,死亡率为1.3%,病残率为0.0%。


研究者认为,AN腔内扰流装置目前主要用于复杂、宽颈、动脉分叉处动脉瘤,如MCA、BA、AcomA和ICA等的动脉瘤治疗。其特殊的结构特性使得释放后在远端动脉瘤腔室和顶部快速形成血栓,而且无需术后抗血小板治疗,因而可能更适合破裂AN治疗。该队列的初步结果显示,WEB-DL技术成功率高,并发症少,短期形态学治疗满意,可能是上述复杂型动脉瘤治疗的合理方法。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月浓星曦编译,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陈衔城教授审校)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